因为那时全国拥有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工艺的除了四川新光硅业外,只有洛阳中硅。
资策会MIC产业顾问高鸿翔表示,至2010年底,两岸电池片产能几乎能够满足2011年全球市场的需求,缺乏本土市场奥援,又无明显技术、成本优势的厂商将受到较大的影响,对于以资金、品牌、全球布局为竞争关键的模块厂商而言,2011年将面对台湾大型资通讯厂商,以雄厚资金、全球运筹系统、企业品牌、制造能力等优势能力的竞争。未来对新兴市场的布局将成为竞争关键,能够取得新兴市场需求、下游系统订单的厂商,仍然可以有相当的获利。
虽然费率下调将导致报酬率降低、部份过热市场降温将造成欧洲市场微幅萎缩,但这些不利因素仍然不致于会对投资报酬率在6%以上的日本与美国产生影响,预期未来在新兴需求增加的协助下,2011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微幅成长4%,达16.3GW的规模。资策会产业情报研究所(MIC)预估, 2010年全球太阳光伏市场较2009年成长109%,达15.6GW的规模,主要受到德国、意大利、法国、捷克等欧洲国家陆续宣布调降补贴费率,引发用户为享受较高投资报酬的抢建风潮,以及日本、美国等新兴市场助力的影响。高鸿翔表示,在欧洲厂商转进系统组装领域,以掌握最终市场需求作为谈判筹码的情形下,东亚国家政府若缺乏善用内需市场培植厂商系统建置经验、能力、声誉的智能,并强化设备制造、品质认证、融资审核等配套产业体系,尽管短期内受惠于厂商的策略雄心与生产管理,取得多数的制造订单,对长期而言还是难逃血汗工厂的宿命。而以往将资金集中于模块、硅片的中国大陆厂商,2010年也将投资主力移转至电池片,产能从2009年的5.5GW,倍增至12GW,预估2011年将再成长至18GW。两岸中游产能大幅扩充两岸电池片厂商看准价格、性能较欧洲模块、电池片厂商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于2010年大幅扩充产能,台湾电池片厂商一反过去保守谨慎的作风,产能从2009年底的2.5GW倍增至5.2GW,预料2011年还将成长至7.7GW。
中韩厂商将打破上游寡占局面资策会MIC分析,2011年全球太阳光伏产业的竞争将更为激烈,预期中国大陆、南韩的厂商将打破上游的寡占局面。预估2011年在产能持续开出的情形下,中国大陆、南韩、日本、台湾等东亚硅材厂商的影响力也将持续的扩大有此前鉴,此次招标主管部门特意要求企业报价必须有理由、有根据,须报出相关运营成本等。
为啥要做亏钱的买卖既然这是笔亏本的买卖,为何如此多的央企急吼吼地一拥而上?事实上,有信息显示,央企已将组件供应商的利润压至最低,许多企业提供的多晶硅价格仅为9元/瓦,早已消耗掉两年后光伏大规模推广的价格下降预期。由此估算,竞标公司申报一个项目至少需自有资金1.33亿元。8月16日,开标结束后,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处处长梁志鹏表示:我们希望光伏电价通过招标能够逐年或逐次下降,但这次价格下降幅度比较大,应该说超乎我们的预料。1元时代或成新纪元目前,世界各国的新能源下游产业都处于政府导向阶段,而且由于成本高企等因素,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政策将是整个产业的主导因素。
中电投此番报出低廉的价格,一来得益于捆绑企业能提供相对低廉的组件。当然,我们也不必过多地指责央企。
光电贵,意味政府要多贴钱。此次招标的13个项目中,每个项目的最低价都是由国企报出。0.7288元/千瓦时的低价由此得来。另一方面,光伏占央企产品的比重较低,目前的地板价即便亏损也可由其他产品弥补,民企则不行。
去年11月,国家相关部门认为,应在4元/千瓦时左右。中央权衡再三,最后确定了1.09/千瓦时的次低标为中标价。超低价是怎样炼成的?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对《国企》记者表示,发改委的本意是,通过在不同地区进行特许权招标,意在通过竞争确定电价。实际上,对于光伏电价究竟该多少成本,国内一直是众说纷纭。
大家在赌未来两年市场,预判光伏组件价格将逐步下滑。或许,1元时代将成为光伏上网大规模启动的新纪元。
但在4天后的8月20日,国家能源局召集20余家重点企业召开内部会议,多家太阳能企业直指这是一笔亏钱的买卖,并细数低价竞争将会给行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今年业界不少人也在期待能复制这一做法,甚至有人推测最终会采取平均价中标。
但结果与预期相距甚远。作为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光伏电站特许权项目招标,今年的招标工作于6月下旬启动,覆盖西部六个省区共13个光伏电站项目,装机容量总计280兆瓦,特许经营期25年。投标结果推迟半月未出,更加深了这种猜测。这位人士还特意强调:总的原则是不能亏损,不能赔本赚吆喝,这是严格把握的。然而中电投相关人士否认了为了低碳节能指标而发展新能源的说法。但9月14日招标结果一出,备受争议的13个最低报价最终均如愿以偿。
但光伏发电进一步降至1元以下,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这一关键问题的解决。依据规定,竞标公司需为每个标的缴纳500万元保证金,抵押时长14 个月,而且公司必须具备10%的项目资本金,并在公司融资方案中保证30%的自有资金。
最后的结果,却是令人意外的低价。所谓的调整倒也并无先例。
据了解,此前多数光伏项目不能普及,主要原因是成本偏高,国家财政补贴又非常有限。开标之前又认为,应该在2元/千瓦时以下。
据称,国家发改委曾在某次会议上要求屡出低价的中电投解释如何在较低电价水平下确保盈利,中电投给出的关键答案之一,就是全部使用自有资金, 不用任何银行贷款。但短短一年多时间,光伏电价由4元/千瓦时骤降至1元内,这样的降速,让业界争议四起。而节能减排的政治任务,是众多央企扑向这笔亏本买卖的一个内在动力。近两个月来,光伏组件价格平均上涨15%左右,业内多预期中标电价在1.1元/千瓦时上下。
既压迫上游企业降低原材料价格,又通过市场竞争发现理性上网电价,以此来制定光伏行业标杆电价,拉动产业发展。低价投标,也是缘于如此预期。
中电投所属的黄河上游水电开发、中电国际新能源控股、中电投新疆能源三家公司共报出了13个项目中的7个最低价,最终笑傲江湖:在总装机容量280兆瓦的13个光伏电站项目中,中电投中标了7个项目,合计装机容量150兆瓦据了解,此前多数光伏项目不能普及,主要原因是成本偏高,国家财政补贴又非常有限。
如果现在不压价,等到装机容量上来,这么多财政补贴,政府怎么办?其实,从本次竞标要求来看,主管部门设下的高门槛扼杀了大多数民企参与的可能性。2009年国家发改委对首个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敦煌10兆瓦太阳能并网发电特许权示范项目(下称敦煌项目)进行公开招标,国投电力和英利控股组成的联合体,报出0.69元/千瓦时的惊人低价。
据业内人士透露,早在竞标之前,能源主管部门就曾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放出风声,嫌光电价格太贵,即便降到1元/千瓦时还是太贵,七八毛才合适。沙晓林表示,关键问题还在于能否让光伏上网电价做到足够低,让平价上网时代尽快到来。按照招标文件规定,若上网电价与技术方案报告、财务评价报告一致,报价最低者即为中标人。近两个月来,光伏组件价格平均上涨15%左右,业内多预期中标电价在1.1元/千瓦时上下。
从以往与我们合作的国企看,也不是像外界认为的那样拿国家的钱不当钱。有此前鉴,此次招标主管部门特意要求企业报价必须有理由、有根据,须报出相关运营成本等。
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撑,但是,如果压力过重,政府也无力承受。这位人士还特意强调:总的原则是不能亏损,不能赔本赚吆喝,这是严格把握的。
但9月14日招标结果一出,备受争议的13个最低报价最终均如愿以偿。开标之前又认为,应该在2元/千瓦时以下。